1. SCHMIDT 公司,这个公司除了生产圆珠笔、宝珠笔笔芯外,各类笔杆总成外,在钢笔制造工业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以书写机能的角度来看,笔尖制造应可算是技术层面上的关键环节之一。技术门坎很高,这点从英雄钢笔笔尖至今仍然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就可见一斑。笔尖制造同时需要市场需求支持,毕竟笔尖是一种大规模使用的产品,手工制作的笔芯质量再好,如果不形成规模,制造商也难于为继,所以英雄100生产这么多年来笔尖从未变过。
从20世纪初以来,德国钢笔产业发展逐渐完备。虽然经过了战后圆珠笔普及的汹汹来袭,导致钢笔市场萎缩、钢笔品牌易主、经营型态改变。然而时至今日,占据着技术关键核心位置的德国笔尖制造端并未全灭,且还有少数工厂存活下来,成为至今德国代工业精密工艺的展现。Peter Book AG 与 SCHMIDT Technology GmbH 即为个中案例,这两家笔尖制造厂更是代表着德国精密代工业的两种经营哲学理念。
Peter Bock AG 与 SCHMIDT Technology GmbH 都有七十年以上的历史。两者也都是家族经营,未曾易手他人。但是单从地缘关系来看,就可以发现这两家代工厂的不同之处。
我们先来看SCHMIDT公司。
SCHMIDT Technology GmbH
http://www.schmidttechnology.de/
SCHMIDT(施密特) 公司 位于德国西南端的黑森林区,距离 Freiburg和瑞士边界都不远,该处具有良好的精密机械工业环境,使得钟表制造业成为该区的传统产业之一,在二战之前发迹的 SCHMIDT 就是该区的钟表制造厂之一。需要极高微机械精密度的钟表制造,让SCHMIDT累积了一定程度的“精工”与“模块化”生产技术经验。二战后德国百业待兴,SCHMIDT 开始涉足书写用品产业,亦即钢笔的生产。然而在彼时,正巧恭逢圆珠笔技术发展期,钢珠笔头的技术与成本尚未达到市场规模。于是 SCHMIDT 挟带着精工经验优势,投入了圆珠笔头的研发,并且在世界的圆珠笔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了圆珠笔的成功经验后,SCHMIDT 将以往生产钟表时的模块化生产哲学应用在书写工具的开发上发展出一系列的模块化笔具在同一个笔管模块里,可以让该厂钢笔笔尖总成、圆珠笔笔芯总成、宝珠笔笔芯总成、多用途笔笔头相互套用,且没有任何兼容上的问题。现在我们看到各款笔往往会同时出产钢笔、圆珠笔、宝珠笔、铅笔、甚至多用笔,其实SCHMIDT是始作俑者。
在钢笔产业消颓不起的今天,许多钢笔品牌易主后。或因成本考虑、或因精密加工技术门槛消失,国际知名品牌大厂早已不再生产钢笔笔尖总成与圆珠笔笔芯总成,而成套书写工具的关键技术零件即交给 SCHMIDT 代工。就算是价格高昂的高档笔,只要合乎模块,即可成套、大批地使用 SCHMIDT 所开发生产的关键零件。台湾三文堂那支获红点奖的那支钢笔,笔尖也是SCHMIDT(施密特)生产的 。
2. Peter Bock AG
http://www.peter-bock.com/
Peter Bock AG 位于海德堡,是德国钢笔产业的发源圣地。许多知名笔厂都是发迹于海德堡。然而,就算是在战前德国钢笔厂如雨后春笋创立或是战后更是纷纷复厂开张的钢笔黄金年代也并非每一家海德堡的钢笔厂都有研发、开发笔尖的资本与技术能力。
70余年前的海德堡就有专门制造研发笔尖的工厂,例如 Peter Bock AG。时过境迁,当钢笔不再是书写工具的主流后,没有充分准备的笔厂无法面对市场遽变,黯然退出。就算后来易主重开,生产规模大多也不如从前,大幅缩减。然而,钢笔精品化后,笔尖也必须跟着精品化。使用18k金或是钛金尖更是精品钢笔的一大噱头。同时,不大规模生产的个人工作室所做的手工钢笔也慢慢在这样市场特性中浮现出来。因此,凭借着七十余年对笔尖的代工经验,拿下小规模但却为数众多的定制化市场。就成了 Peter Bock AG 笔尖厂存活下来依据,也是该笔尖厂的独有价值!
为什么钢笔制造工厂都找代工工厂制造笔尖呢?
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上世纪20年代,也就是钢笔技术重点还在研究如何好上墨、装多墨、不漏墨的年代。当时的文具大厂 Pelikan (百利金)挟带着购入的活塞钢笔专利涉足钢笔生产。1929年初代钢笔 Pelikan 100的推出更是想要大动作吃下当时的市场大饼的展现,也让许多原本占据市场的品牌笼罩在活塞钢笔专利的阴影之下。然而,笔尖的制造毕竟不能一蹴可成,就算是有这么大的(活塞)技术优势的 Pelikan(百利金) 也无法及时研发出合用的笔尖。于是初代 Pelikan 100 甚至请了 Montblanc(万宝龙) 代工,代为生产合用于Pelikan 100 的笔尖。两年后,Pelikan 慢慢将自己研发产出的笔尖装配在 Pelikan 100上,并采用边产边试的策略,每周一小改,每月一大改。那时期Pelikan 100的笔尖种类不多,但是规格却相当杂乱,产品前后期差异甚大,甚至不可互相套用。Pelikan大约是在 1937 年才研发出较稳定的笔尖总成,并且于战后复产后逐渐在笔尖总成的实务生产上赶上其他大厂。
如果在今天,将笔尖甚至笔尖总成的需求开出,招标代工,将笔尖研发的成本与风险外部化。就像三文堂钢笔做的那样。Pelikan以文具起家,资本雄厚,野心也比大,因此比较有本钱投入自产笔尖的研发。事实上,无论是 Peter Bock AG 或是 SCHMIDT Technology GmbH,对钢笔笔尖以至笔尖总成的精密加工能力都毋庸置疑,毕竟钢笔需要的精工标准在现代动不动就以奈米为单位的精工尺度来说,实属宽松容易。笔尖厂存活的重点在于:究竟能有多少市场需求以容纳、支撑钢笔笔尖的制造?在德国这样的钢笔生产大国,竟然也只剩下两间笔尖工厂分食有明显市场区隔的订单,就以已经说明问题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