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作者、剧情简介)

时间:2019-10-11 浏览:530 分类:识记

四大名剧堪称中国古代戏曲精粹,是古代戏曲名著代表作。这四部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通过心理刻划、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相互映衬等多种手法,使剧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在语言风格上,四剧皆具有案头场上兼美的特色,既优美蕴藉,富有传统诗词的意境之美,又不晦涩难懂。

4s.jpg

◆中国古代四大名剧在杰作如林的戏曲史上独占鳌头

◆郭沫若肯定《西厢记》是“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的伟大艺术品

◆戏曲家吕天成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

◆梁廷楠称赞洪昇“以绝好题目,做绝好文章,学子才人一齐俯首。“


《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杂剧(元曲)作家。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它不仅是一部戏剧,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表现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

简介:

故事发生在唐代,张生进京赶考,路过河中府,想顺便探望一下小时的同学、现在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听说普救寺是当地的名胜古刹,闲中便往一游。游玩之时,蓦然间遇到一位绝色佳人,惹得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原来这位佳人乃是崔相国府的小姐莺莺,身边陪着的是丫鬟红娘。此刻她正与母亲崔老夫人护送其父棺柩至博陵安葬,为乱兵所阻,只得在普救寺的西厢暂住,并写信进京,叫侄儿郑恒前来迎接。

为了能够接近莺莺,张生也在普救寺住下,当他听说崔家要为老相国做斋超渡时,便也要求老和尚带一份斋追荐自己的父母。红娘接洽好做斋之事从方丈室走出,迎面撞见早已守候在门外的张生。张生连忙深深一揖,说道:“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氏,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红娘又好气又好恼,回去告诉莺莺,莺莺暗暗把此事记在心上。晚上,莺莺在花园中焚香祝祷,诉述一腔悲绪。这时张生隔墙听到莺莺长叹,便高吟一绝,表达情思。莺莺和韵一首,两人的感情得到了交流。

做斋的日子中,莺莺素服出现,好似玉天仙离了碧霄,“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慌乱中,莺莺与张生偷偷地眉目传情。

此时忽然发生了河桥兵变。贼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强索莺莺做压寨夫人。出于无奈,老夫人声称:“但有退得贼兵的,将小姐与他为妻。”此时张生应声而出,修书一封,着人送给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请他派兵解围。杜确接信,立即率兵,打败了孙飞虎,解救了崔氏一家和全寺僧俗。

贼兵一退,张生等待着好事的到来。莺莺满心喜欢,红娘也逗趣逗乐。老夫人安排下酒宴,派红娘去请张生。张生喜不自禁,“‘请’字儿不曾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想不到刚一见面,老夫人人却叫莺莺“近前拜了哥哥”。一听说兄妹相称,莺莺芳心欲碎,张生愤然告辞,急坏了一旁的红娘。红娘悄悄与张生说:今晚小姐后花园烧香,先生可用琴音拨动她的心弦。晚上,张生听到红娘一声咳嗽,弹了一曲“风求凰”。莺莺闻之,不觉泪下,遂命红娘传话,不管母亲从中间阻,我们俩一定要好歹相随。

相思人骨,张生染病卧床。莺莺派红娘前去探望,带回张生情书一封。红娘暗自把信放在妆盒儿上。莺莺梳妆时见信,“颠来倒去不害心烦”。一见红娘在旁察颜观色,马上羞红了脸,并狠狠地斥责她不应拿这简来。红娘深知小姐心里所想,假意说拿这简帖到老夫人面前出首。莺莺赶忙拦住。莺莺说要以简相酬,不过是为了兄妹之礼,叫红娘送给张生。张生拆简一看,顿时喜出望外,原来那是一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分明是约他夜间跳墙相会。红娘此时方知莺莺简帖的内容,但愿意成全他们。

晚间,张生跳过粉墙,一把搂住莺莺。却不料莺莺又变脸说:“你既读孔圣之书,必达周公之礼,夤夜来此何干?”并扬言把他送到老夫人那里严办。张生受此刺激,相思病日益沉重。莺莺内疚,又写了一简,假托药方,央求红娘送去。张生接简细看,方知莺莺诗致歉,并认真表示:“寄语高唐休咏赋,今宵端的雨云来。”就是说她要效法巫山神女会襄王的故事,真的和他幽会。当天晚上,红娘携了衾枕,果然把小姐送进了张生的房内。

过了几天,老夫人发觉莺莺语言恍惚,体态异常,情知不妙。唤来红娘,问她是否知罪,并欲施行家法。红娘一狠心说出了真情。老夫人说这都是你这小贱人的不是,红娘抢白道:“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红娘接着数落老夫人悔却前言,失信于人,又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成全,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久后得官,惊动官司,还要落个治家不严之罪。”一番话说得老夫人哑口无言,只得允下这门婚事,但又提出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叫张生明日上朝赶考,得官后再来娶亲,否则休来相见。张生唯唯而退。

千里长亭,碧云漫天,黄叶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一片萧瑟景象。莺莺和泪相送,叫他无论得官与否,早早回来,千万不要停妻再娶。张生依依不舍,告别亲人,行至草桥歇宿,情思郁结,忽然梦见莺莺渡河前来,一起私奔,途中遭遇一群贼兵,将莺莺抢走,鸳梦惊破,不免又增一番怅惘。

再说郑恒接到老夫人的信,从京城赶到河中,闻得表姐已嫁与张生,不胜帐恨,遂编造张生已被卫尚书家招赘的谎言,欲使莺莺改嫁给他。这时恰好张生状元及第,回来迎娶,白马将军同时赉旨前来,为崔、张二入主婚。郑恒自知有罪难赦,触树自尽。云开雾散,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爱情颂歌。《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牡丹亭》

作者:明·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和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明星。 由于不肯阿附权贵,34岁才中进士。早年喜欢佛道两家的书,受佛家的思想影响更深。《牡丹亭》又叫《还魂记》,写的是杜丽娘慕色还魂事。全剧共五十五出。

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牡丹亭》简介:

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南安太守杜宝只生一女,取名丽娘,年十六岁,尚未许配。杜宝为了使女儿成为识书达理的女中楷模,为她请了位年已六十的老秀才陈最良。因陈上《诗经·关雎》惹动了丽娘的情思。伴读的使女春香,偶而发现了杜府后的花园,并引领丽娘偷偷游了花园。久困闺房的丽娘,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动了访春之情。

丽娘回屋后,忽作一梦。梦见一书生手拿柳枝要她题诗,后被那书生抱到牡丹亭畔,共成云雨之欢。丽娘醒来后,恹恹思睡,第二天又去花园,寻找梦境。失望之下相思成病,形容日渐消瘦下去。一日照镜子,见自己一下瘦成那个样子,忙叫春香拿来丹青、素绢,自画春容,并题诗一首于上。她又把梦镜说与春香,并让春香把那画叫裱画匠裱好。杜宝夫妇听说女儿病重,忙叫陈最良用药,让石道姑来念经,但都不见效。中秋之夜,丽娘天逝。死前,嘱咐春香把春容装在紫檀木匣里,藏于花园太湖山石下,又嘱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牡丹亭边的梅树之下。这时,投降了金国的贼王李全,领兵围淮、扬,朝廷升杜宝为淮、杨安抚使,立即动身。杜宝只得匆匆埋葬了女儿,并造了一座梅花庵供奉丽娘神位,又嘱托石道姑和陈最良照料。

杜宝即带夫人和春香前往淮安,因军事危急,半路上杜宝让夫人和春香乘船回了临安,广州府秀才柳梦梅,原柳春卿,因一天梦见一花园中,有一女子立在梅树下,说她与他有姻缘,才改名柳梦梅。柳梦梅去临安考试,路得进宝臣苗舜宾援助。走到南安时,柳病宿梅花庵。柳病渐好时,偶游花园,恰在太湖石边,拾到丽娘的春容匣子,回到书房,把那春容挂在床头前,夜夜烧香拜祝。丽娘在阴间里一呆三年,阎王发付鬼魂时,查得丽娘阳寿未尽,令其自己回家。丽娘鬼魂游到梅花庵里,恰遇柳生正在对着自己的真容拜求。丽娘大受感动,与柳生欢会,自称是西邻之女。他们两人的夜夜说笑声,惊动了石道姑。一天夜里两人正说笑,被突然来的石道姑冲散。第二天夜里,丽娘只好得向柳生说出真情,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只好把实情告诉了石道姑,并求她帮助。

第二天,他们挖坟开棺,使丽娘还魂。道姑怕柳生与杜丽娘事情被发觉,当夜雇船,三人一道去了临安。陈最良发现丽娘坟被盗,忙去扬州告诉杜安抚。陈最良还没到淮安就被叛军俘获,李全听说陈最良是杜家的家塾老师,又得知杜宝还有夫人和春香,就听从妻子的计策,谎说已杀了杜夫人和春香,然后放了陈最良。陈到淮安见了杜宝,即把小姐坟被盗,老夫人、春香被杀的事禀知杜宝,杜宝听后大恸。后杜宝忍痛修书两封,让陈最良送给李全和李的妻子,封官许钱、招降了李全,淮安围解。丽娘他们到临安,在钱塘江边住下,等柳生知道考试时,考试时间已过,多亏主考官是苗舜宾,才得以补考。这时,因淮、扬兵事,朝廷延期放榜。丽娘让柳生先去扬州看望她父母。

柳生走后不久,来临安的老夫人和春香因天晚找宿处恰与丽娘、石道姑相遇。柳生到了扬州,听说杜在淮安,又去淮安见杜宝。杜宝以为女儿已死,何以有女婿,并以柳生假冒罪名,令人拿下押往临安侯审。杜宝回到临安,因军功升为宰相,陈最良升为黄门奏事官。这时,榜下,柳中了状元,可到处找柳不着。原来柳正被杜宝吊打,因为在柳身上搜出了丽娘的春容,在杜宝认为柳是盗墓贼。这时,苗舜宾听说后,赶到杜府,救下了柳生。苗告诉杜宝,柳生已考中状元。杜正气恼时,陈最良来到,说小姐确实又活了,柳生就是女婿。杜认为是鬼妖之事,请奏皇上,灭除此事。

陈把此事告诉皇上,皇上要宰相、小姐、柳生、老夫人都前来对证。金銮殿里,众人齐到,皇上用镜子照,看有无影子、断定丽娘确实是活人。杜宝硬说丽娘、老夫人都是鬼魂所变的,后经皇上裁决让他们父女、夫妻相认。丽娘又劝柳生拜认了岳父杜宝,全家人大团圆。


《长生殿》

作者:洪升(1645~1704)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明皇的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明皇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的同情,间接表达了对明朝统治的同情,还寄托了对美好爱情的理想。

简介: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

《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桃花扇》

作者:孔尚任(明,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早年受封建家族的传统教育,并曾应科举试。

他爱好诗文,精通音律,学习的范围很广。一六八五年,康熙皇帝南巡北归时到曲阜祭孔子,孔尚任因御前讲《论语》受到褒奖,被任命为国子监博士。一年后,因疏浚黄河海口,多次往来于南京、扬州等地,所以与明朝遗老、南方名士结交,触发起对前朝兴亡的感慨,历经十年,创作出昆曲名剧《桃花扇》。

所写的是明代末年发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剧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为主线,展现了明末南京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揭露了弘光政权衰亡的原因,歌颂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层百姓,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再现南明兴亡始末,用儿女之情衬托国破家亡之痛,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明朝末年,复社文人侯方域侨寓金陵,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结为风尘知己。阉党余孽阮大铖企图拉扰侯方域,挽回臭名,东山再起。暗中通过罢职县令杨龙友送去一付妆奁。但遭到香君拒绝。阮怀恨在心,趁饥兵东下取粮一事,设下圈套,陷害侯方域,致使侯、李劳燕分飞,天各一方。

此时,闯王攻陷京师,清兵趁机入关,国事动荡不安。侯方域投奔史可法,襄赞军机。他据理力争,阻挡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拥立福王。而马、阮之流却捷足先登,通过拥立福王之举,把持了南明朝政,阮大铖又逼香君改嫁田仰,香君以死相拒,碰毁面颊,血溅扇面。杨文骢把扇面血痕点染成折枝桃花。阮大铖奏请“广搜旧院,大罗秦淮”,香君未能幸免。她痛骂奸臣的无耻,被送到宫内当歌伎。侯方域重回金陵,被阮捕获。

不久,清兵攻破扬州,直逼江南,福王及马士英、阮大铖出逃,侯方域得以出狱,香君也乘机从宫内逃出。逃出大牢的侯方域,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他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遂归隐栖霞。而李香君则在苏昆生的陪同下,苦苦地寻觅着他心目中的那位雄心勃勃的侯郎。人格的差异,终于使这对恋人失去了最后相见一面的机遇。桃花扇底送南朝,也断送了侯、李的爱情。



四大名剧的魅力

读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先要有一点戏剧的常识。中文“戏剧”一词,是“南戏北剧”的合称。戏指的是戏文,剧指的是杂剧,这是元代以前我国南方与北方两种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将南戏和北剧合称为“戏剧”,则是明代以后的事了。中国的古典戏剧,与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三种古老戏剧文化。

中国戏剧萌芽于先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到了宋元时期才成型,成熟则从元杂剧算起,经明清的不断发展渐至成熟,历经八百多年,成为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戏剧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先秦“俳优”、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剧等。

元称杂剧,来源于宋金时期北方地区的表演形式,包含歌舞、音乐、调笑、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故称杂剧。元杂剧已具备了戏剧应有的基本要素:有时间、空间的集中表现;有尖锐强烈的戏剧冲突;有通俗化、口语化,又能表现人物性格的戏剧语言(台词)。

元杂剧用北曲(流行于北方的杂剧、散曲音乐)安排一本四折的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和科三部分。曲词是按曲牌填写的文字,用以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分对白、独白和旁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

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行当简单说,有: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女角色)、丑(性格诙谐的男女角色)、外(次要角色)、杂(不属上述分类型的角色)。

明代戏剧称传奇,前身是宋元时期的南戏(南宋时流行于南方地区,以南方语音、音乐为特点的戏剧)。传奇在体制上与杂剧有所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清丽委婉,不像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成熟、自由,更便于灵活地表现生活。

在角色上,出现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也有一些发展变化:出现了生行(年轻男子角色),还有正旦、副旦、正末、副末、净、副净等等之分。

明以后,杂剧逐渐衰落,传奇独主剧坛,兼收杂剧的一些成就,昆曲(出现于江苏昆山)就是这一时期这一现象的产物。作为首批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号称“百戏之祖”,流传至今的中国各种地方戏剧,都受到过它多方面的影响和滋养。京剧也是后来兼容并蓄了昆曲的艺术形式,成为备受推崇的国粹艺术。

中国古典四大名剧《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代表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艺术成就。

发表评论